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

劉龍龍 --- 李開復創新工場在台灣招兵買馬的省思

創新工場能不能夠帶動台灣軟體產業發展,還很難講。但是對台灣軟體工程師和資訊科系的學生而言,在本質上是好事。至少,過去沒有這個機會。
但是這些在軟體圈子裡的人們,真的準備好了嗎?我覺得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,我在這裡提出一些觀察和建言。

首先從台灣現成的軟體人才談起。

有人說台灣的軟體人才普遍喜歡往中國大陸和美國跑;也有人說台灣找不到可用的軟體人才。軟體人才會往市場大、機會多的地區跑是很正常的事,不必多說。但是現在的重點是,台灣找不到這個時代需要的軟體人才。

二、三十年前的軟體人才,是指那些很會寫程式的人,他們寫得又快又好(專業術語稱之為具高生產力及高品質),其原始內容到現在還持續被後人延伸應用。

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,近幾年來的軟體人才又是指那些人呢?如果是寫程式的人,那他必須寫得非常非常快、非常非常好,而不僅僅只是又快又好。現任絕大部份的寫程式工作都不需要再創新,只要找出既有的成果加以改良、再用就可以完成,很少從零開始。其他主要的軟體人才大多歸屬於軟體工程相關領域,在此也不贅述。

重點是,「寫程式工作只佔了整個軟體開發相關工作的15%」。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,這是學校教育的問題。

就我看來,資訊科系的學生除了必須會寫程式之外,還要會很多其他系上所安排的課程內容,以及學習如何開發軟體。一般的學生會寫一些程式,但是不知道程式與軟體是有差異的,也不瞭解在實際的軟體開發工作中,各個曾經修過的課程內容都會自然地串聯在一起來解決問題。

對於前者的最簡易學習方式之一,就是考慮選修軟體工程相關的課程;而對於後者的建議就是讀好每一門課。想想看,如果學英文,字彙及文法都還不錯,但就是不會聽、說、寫,問題在那裡?因為雖然花了很多功夫,卻仍然沒有感受到英文與中文的不同處,只是持續地進行雞同鴨講而已。

最後回到創新工場的層次。

台灣的軟體工程師們或許應該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。首先,這當然是個機會。如果錄取了,也許就已經代表了一個身價。其次,要考慮目標。譬如,應徵人才與自己創業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目標,前者是當伙計、後者是當老板。這次人家要招募伙計,將來可能會是合夥人;所以可能不適合真正想當老板的人。

至於每週工作量及工作地點等倒不必太擔心,這些因素對軟體行業都不會是重點,台灣、中國大陸、美國的辦公室工作環境大致都是差不多的。